優異的科技研發者常是具有四種特質!
昨天很高興出席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,頒發科技貢獻獎給陳時中部長。18年來,有庠科技獎鼓舞了很多傑出的科技研發者,推動了多元領域的創新,我們應該向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致上最高的敬意和謝意。30位得獎人,都是經過嚴謹的審查而得獎,值得各界給予掌聲和讚揚。
一個優異的科技研發者,常常是具有下列四種特質的人:(1)鍥而不捨的不怕失敗者,就像愛迪生一樣。當朋友勸他不要研發電燈,說他已經失敗了1600次。愛迪生回答說:「我已經成功地發現1600種材料不能夠用來做電燈!」(2)好奇熱情的知識創新者,像瑪麗·居禮一樣。她認為自己對科學研究的喜愛,就像小時候對童話書愛不釋手的著迷一樣。她曾說過:「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,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。」(3)超越自我的虛懷謙卑者,就像牛頓一樣。他說過:「如果說我看得遠,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。」「我好像是在海邊嬉戲,偶而發現了一顆光滑的石頭,或一個美麗的貝殼而高興不已的孩子。儘管如此,真理的海洋仍然神秘地展現在面前。」「謙虛對於優點猶如圖畫中的陰影,會使之更加有力,更加突出。」(4)跨域研發的積極推動者,就像巴斯德一樣。他說過「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心靈」「不要逗留在已經成功的事業當中!」
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第一任院長,奧斯勒(Sir William Osler)曾經說過:「醫學是不確定性的科學,也是機率的藝術!(Medicine is a science of uncertainty and an art of probability)」。公共衛生更是透過有組織的社會力量,來從事健康促進、疾病預防和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。換句話說,醫藥衛生工作既需要先進的科技研發,也需要適切的人文關懷。
COVID-19的防疫、紓困與振興,就需要科技與人文的結合。例如口罩的量產、篩檢試劑與疫苗的研發、居家檢疫的關懷,都牽涉到科技的應用;實名制的口罩分配、受創產業的紓困、振興劵的發放,都要確保每一個人,特別是弱勢者,都能夠受惠。幸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卓越領導,再加上中央與地方政府、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密切合作,才締造台灣因應COVID-19疫情的成功,成為世界的楷模典範。擔任指揮官的陳部長獲頒貢獻獎,確實是實至名歸!